據(jù)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,近日,北京市部分學校的家長收到通知,詐騙分子以日結(jié)150元等優(yōu)厚條件為誘餌,誘使多名中小學生發(fā)送詐騙短信,為詐騙活動引流。目前,此類案件已涉及各學段學生,年齡最小的11歲,最大的17歲。日前,北京市反電信網(wǎng)絡(luò)詐騙犯罪中心發(fā)布5起警示案例,提醒學生及家長警惕電信網(wǎng)絡(luò)詐騙。
“只知道不能刷單、不能點擊不明鏈接,可自己用手機發(fā)短信再正常不過了,誰會想到這是在幫騙子引流?”這是一些受害學生和家長的疑惑。近年來,各地各部門加大了防范電信詐騙的宣傳力度,尤其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宣傳與時俱進,為孩子筑牢了反詐防線。但騙子也在不斷尋找“漏洞”,利用未成年人雖有防范意識、卻缺乏設(shè)防心理的特點偽裝自己,孩子只要稍一放松警惕,就可能掉進電詐陷阱。
一般的電詐陷阱多以騙錢為目的,而這類引誘未成年人發(fā)送詐騙短信的陷阱,造成的影響更為深遠。孩子以為只是發(fā)了幾條短信,卻不知如今手機號碼等均實行實名制,自己的無意之舉實則淪為電詐幫兇,很可能對自身及家長造成不良影響。對此,孩子和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,需在提高防范意識的同時深刻反思,讓更多人從中吸取教訓。
暑期時間長,孩子使用手機和上網(wǎng)的時長增加,加之不少家長無法全程陪伴,這就給了騙子可乘之機。這也說明,提升法律意識至關(guān)重要。一方面,家長要切實履行督促和引導責任,清楚掌握孩子假期上網(wǎng)及使用手機的情況,不定期開展反詐宣傳,教育孩子理性上網(wǎng)、合理使用手機,切勿被所謂“輕松賺錢”“高額回報”的噱頭吸引,背著家長去“完成”騙子的“任務(wù)”。另一方面,學校、社區(qū)、公安等部門要結(jié)合暑期特點,有針對性地開展未成年人反詐宣傳,通過教授孩子安全使用手機和網(wǎng)絡(luò)、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報警等方式,確保孩子安全度過暑期,讓電詐陷阱無機可乘。(董剛)